English

中国人的理财生活

2007-04-01 17:03:00 来源:书摘 曲兰  我有话说

如果说中国80年代是“票证时代”向“货币时代”的转移,那么90年代以后,中国则开始了“货币时代”向“投资时代”转移。

穷了几千年的中国老百姓,手里开始有了俩闲钱儿。

怎么管这些钱,怎么使钱生钱以保障不时之需,成了人们当前关心的话题。

“短缺经济”型的计划经济时代,人民币被那些形形色色的票证,挤对得几乎失去了它的许多流通功能。说到理财,也就是省吃俭用,把剩的那点钱存银行,吃点利息。那时候老百姓的收入,安排好柴米油盐,已十分不易了,一个月下来,剩不了俩钱儿,不少人家甚至连存折都没有。在市面上流通的最大金额的人民币也只是10元钱!从骨子里穷怕了的中国人,从不敢放开胆子花钱,总觉得银行里有存款才安全,才踏实。我们的父母、祖父母,都以存钱为乐趣,存折上数字的增长,哪怕只是一点点,也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。老百姓固守着唯一的理财方式:存钱。

可现在不一样了,中国老百姓,甭管穷人还是富人,几乎家家都有存款了。2004年末,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达到了12万亿元,去年这个数字已是15万亿。

然而银行连续9年降息,又要加上利息税,钱存在银行已经不能保值了。据专家推测,相对于经济的发展,每100元钱一年缩水4元钱。而看病需要我们自己掏的钱越来越多了,还有房子、养老,我们的生活要靠自己来保障!生活中的变数也越来越多了!

怎样赚钱?怎样消费?怎样保障?怎样积累?所有与财富有关的问题越来越让我们操心了,理财需求应运而生。人们认识了股票、债券、信托、租赁、基金、保险、房地产等各种理财方式。

几十年前,当个家庭主妇真是太容易了,那时,小康人家的那点儿小财,闭着眼睛都能数得过来:一个几百元的存折,几件四季服装,一辆自行车,加上点儿小电器(多半是台收音机),谁都能理。而在今天,想当个好的家庭主妇,恐怕就非得有专业知识才行了。且不说房子、车子、各种家用电器这些财产,或者银行里各币种的存款,很多人还有好几套房子:哪个租,哪个卖?都颇费斟酌;一些家庭面临着是买一辆车还是两辆车的选择,抽屉里的各种金融证券、各种收藏、各种投资文件、各种发票、各种电器的保修单……不仅需要近乎专业的档案知识,还需要近乎专业的会计知识。除了有形资产,很多人还拥有为数不菲的无形资产:知识产权、发明专利、甚至游戏账号(所谓虚拟财产)。

什么叫理财?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太简单了――理财,不就是怎么多赚钱,少花钱,积累起财富吗?

其实,理财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,它涉及投资规划、职业规划、生活规划、税务关系规划、风险管理规划和遗产规划等,它甚至左右人的社会交往,亲疏关系,可以这么说:理财,几乎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。

理财,不仅仅是理出钱来,更重要的是理出安全、理出自由、理出健康、理出快乐、理出我们一生的幸福。

  出最小的力获得最大的收益

所有人都没想到杨杨会提前退休。因为她是公司质检部门的骨干,一直挺受领导重视。而且她年龄并不大,离退休年龄还有5年。她这一退,每月的收入最少要减少两千多元,这让很多人不解。

“我就是想换一种生活方式。”杨杨说,“我都活了50年被别人安排的日子了,现在我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活一回了。我和我老公到这个岁数以后,特别想亲近土地和绿色,老想自己种点东西。这些年,就只能在阳台上种点花儿,太没点施展的余地了!我们天天就琢磨着在哪儿买一处农家院,在郊区有个窝儿,一到黄金周,哪儿都跟人粥似的,到自个郊区的家来散散心,又经济又实惠。儿子一家人来了,包括带着朋友同学来,都有地儿住。

“退了休,天天在自个那套小单元房里窝着,你看着我,我看着你,两张老脸有什么好看的?还不得吵架?到了郊区呢,首先是城里的这套房子就能给我们每个月带来两千的进项,房租就够我们吃喝和养车了,而且在郊区,养车的费用也大大减少了,不用每个月交停车费,再搞个民俗游,挣多挣少都无所谓,反正钱是够用了,我们俩还有个事儿干,我也能发挥发挥自己的特长。

“在单位里,整天琢磨怎么能弄个高一点儿的职称,都不愿意退休,非得赖到60岁生日的那天才肯办手续。一到分房啊,评职称啊,提干啊,你就瞧吧,掐得跟热窑似的!一评职称我们就给人家当分母,评上的不是业务强的,尽是些能钻营的,或是与权力人物有特殊关系的。我也在里面掺和,为自己受的不公平待遇痛苦得不得了。现在脱身出来,再看这些,就觉得特别可笑,付出那么多痛苦和精力,甚至失去友情和亲情,得到的不过每月多了那几十块钱!挤在这个体制的小圈子里勾心斗角,稍微有点出人头地就觉得实现自我价值了,没意思极了!”

“既然说理财,你想过没有,你现在退下来,经济上所受的损失与那些到年龄再退下来的同事们会差多少?”我问。

“人退了,还有几个十年啊?就是几十年下来,不过就是二三十万的差别。可我住到郊区去,城里这套房出租每年就是2万多,这是经济成本。但我们没算生命成本啊?到郊区后,空气比城里好了,我的身体肯定比他们好,光在医疗这一项上我可能就比他们少花很多钱。而且我过的是自己愿意过的生活,心情愉快,即使没有经济上的收益,我也知足。”

“我一开始也没多少钱,有点钱也就存银行了,我告诉你啊,存钱就是傻冒儿!给银行打工,积累多少年也富裕不起来。何况现在还是负利率,你那点儿钱存进去,就是让别人拿你的钱去赚钱!所以我认为,别管钱多少,要让它流动起来,而且变成能升值的资产,才有可能富裕。我和朋友合伙开饭馆时,也没几万,我就全投进去了。”老希说。

“这几年开饭馆是好时候。人们有钱以后,生活习惯也变了,不愿意在厨房里烟熏火燎的,到饭馆吃省事,不用刷碗,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。所以现在开餐馆开一个火一个。除了开饭馆,我还投资了福地和酒店别墅。”

“福地?”我第一次听说这词儿。

“就是墓地。投资不大,亏了也没什么。我在平谷还投资了酒店别墅,交8万就行,小房儿,才50平米,但却有个小院。平时房子由酒店给你经营,你一年还可以到那里住25天。每月划到你账上200元,20年后,房子就归你了。我算了一下,8万元存到银行里,连这一半的利息都拿不到。现在我不存钱,有钱就想办法投资点儿什么,不过我不玩股票,股市上黑幕太多,咱不趟那浑水。我不指望一夜暴富,理财也就凭自己的眼光,所以不适合炒股。”

我的一位当公务员的朋友常先生有点儿小活钱儿。前些年,他一直住一套单位早些年分的小三室一厅的房子,总觉得小了点。于是两年前在离单位稍微远一点的地段,贷款买了一套同样是三居,但却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房子,然后把那个小三居租了出去。据他说,因为他分的那套房子离CBD挺近,地段好,不愁租,房租除了付新房银行的按揭款,还能剩下点儿。这样,虽然他上班远了一点儿,但老婆上班近了,而且住得宽敞了,收入也增加了。

像常先生这样以房养房或以房生财的人,不在少数。据统计,2004年,仅外地农民工交给北京市民的房租就达到了2亿元,这还不包括长年游荡在京的“北漂”和租民居居住的外企高管们付给北京人的房租。

不仅是闲房能租出去挣钱,不少人还把车也租出去赚钱。在“车天下”网站的论坛里,我就看到这样一个帖子:“由于现在养车费用较高,本人出租5月初自买的家用型汽车。可提供:长期、临时用车,商务用车、婚礼用车、会议、旅游等服务。”

在采访中,有位石先生告诉我:“去年我把车租出去很多次,一天100元,现在已经有万把元进账了。有时你的车也不用,闲着也是闲着,租给比较可靠的人,等于别人和你一起养车。”

2003年12月,当一个即将交房的成熟小区将要以3万元/平方米的价格拍卖小区商铺时,一街之隔的一个老商铺却正在以2万元/平方米不到的价格出售。陈先生面对商铺720万的总价没有退缩,而是跟老板谈起了期权概念。他说,他愿意买这个商铺,但付款要到2004年8月。不过现在他愿意以20万的价格买下这个商铺的期权,如果届时他不能按时付款,老板可以没收他这20万。

老板想想也没什么不好,自己反正没风险,当初自己可是400万买的,就同意了。当拿到这个商铺的“期权”后,陈先生开始“招商”。一个月不到,就已经有人愿意加80万买下。可他没有出手,毕竟离交款还有一段时间。随着对面新小区住户的入住,商铺也越来越走销。当年7月,陈先生终于找到了满意的下家:对方愿意出1100万买下商铺。

于是提前1个月,他给上家交了剩下的700万,自己差不多赚400万。

大多数人将钱存到银行以后,很少有人精确地计算过利息收入:利息那么低,谁还指着利息发财?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:1万美元存得巧多拿利息4000元。

这是《钱江晚报》上的一篇文章。一位记者分别跑了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多家商业银行,对比后发现,两年期美元存款至少有六个挂牌利率:3.5%、1.25%、1.225%、1.065%、1.075%、1%。其中,浙商银行两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最高,达到了3.5%。

利息1%与3.5%意味着什么?如果将1万美元存到银行,利息差额达到了250美元,折算成人民币约有2000元,存满两年,息差约4000元人民币。

除了利率的差别以外,还有各种外汇理财产品可选择,而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,据我所知最高已达到4%,而且是不收利息税的。假如你有两万美元或者十万美元呢?稍微留意一下利息的差别,留意一下各银行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之间的差异,可能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
  消费理财

消费是理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。没钱的时候,消费相对简单:省着花,能温饱即可,只要别花冒了就行。有了钱,消费就要动一番脑筋了。

买房子置地,自古就是中国人富裕后最先考虑的事儿。这几年,我身边所有的朋友几乎都在张罗买房,没房的张罗买房,有房的也在张罗买房,人们凑到一起总免不了要谈房子的事。“多少平米,在什么地方,花多少钱装修”,成了人们嘴头上经常的话题。

在众多的投资理财方式中,老百姓对房子似乎情有独钟。一是这几年房价年年涨,作为投资,似乎最可靠,最坏的结果也就是“炒房炒成房东”;二是买房买的不光是房子,买好了,就是买来了生活质量,在所有消费品中,买房对生活的改善恐怕是最明显的。

在北京的东北方向,有一片非常美丽的地方,那就是潮白两河冲击形成的一块平原――密云县城。这几年,这个离北京最远、依山傍水的县城,被建设得越来越漂亮了。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在这里买房安了家。

退休前在航空工业部工作的黄先生就和老伴花30多万在白河边买了一套能在阳台上欣赏白河美景的房子。

我采访他时,思维异常严谨的黄先生立即进入主题:在职的那些人,他们的工资涨得很快,我们的退休金多少年才涨一点。我们的这点儿积蓄几年后就不算什么钱了,只有买了房才感觉能保值。再有,如果靠退休金,可能日子会越过越紧,退休金也只能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。一旦我们生病了,需要钱的时候,就可以把城里的那套房子买掉或者出租,解决生活的急需。

“退休前好几年我就在考虑退休后的生活了。首先是住在哪里?我觉得居住要解决两个问题:一个是与自然的对话,一个是与人的对话。上了年纪之后,人就渐渐需要安静了,不希望在一个喧嚣的环境中。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,首先解决了与自然对话的问题。此外,退休以后,还要解决一个与人对话的问题,不能因为退休就与世隔绝了,所以不能到太偏远的地方。中国人的传统是群居文化,就是农村,老百姓也都住一个村子里。要有一定的密度,有相应的商业设施和城市配套。买房子就是买生活,事先就要想好,你买的是第一居所还是第二居所?光是来度假的,可以不必考虑这些问题。

老年人要想明白:我要住在哪里,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圈子里生活?退休之后,随着工作的失去,与社会的纽带就断裂了。但人仍然需要与社会的联系,要有一个能融进去的群体。密云这里不像在北京,大家一栋楼里住好几年彼此都不认识。在城里住的时候,我们没有串门的习惯,大家都挺忙的,谁都不希望别人出其不意地打扰自己。而在密云就不同了,大家爱串门,爱聊天,因为都是闲人哪!在这里人们很快就熟悉了,关系都很好。

黄先生说,他买这套房子就是因为能在阳台上眺望白河。这让我有些不理解:难道就为阳台上的风景,便让他拿出一生的积蓄买一套房?而且跑到密云这么远的地方?

及至我站在他家6楼的阳台上,就什么都理解了:不仅可以看到蜿蜓的白河,连密云水库和燕山都能看到――这简直就是欣赏白河的最佳角度,那感觉,犹如站在高山上,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,让人心旷神怡。

黄先生说,住在城市设施完善的县城里,最大的好处就是什么都近:超市、医院、邮局、银行、公园都在附近,比北京方便。而且由于房价便宜,他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需要的面积买房,住得很宽敞。她老伴儿笑着说:“有时天气不好,我们可以在客厅里打羽毛球,就是别打太高。”

虽然他们在亚运村有一套130平米的房子,但现在已经很少回去了,黄先生说:“回去以后,看到车那么多,人那么多,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。”自从搬到密云后,他明显感到身体好了,过去经常会有胸闷的感觉,现在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。

说到消费,无非是衣食住行。以我之见,满足这四者有不同的标准。说到“衣”,不用太多,有几身四季的好衣服,能够出席各种场合不会落伍,就足矣。几百身衣服,不仅穿不过来,管理起来也麻烦。至于“食”,粗茶淡饭,能够维持健康最好。我不反对美食,但美食常常会损害健康,所以中国古人提倡“薄滋味”。食,可口即可。否则,满足了口欲,却要在疾病中苦熬,犯不上。说到“住”,这确实有学问:一是面积要适度,既能装下日常用品,提供能够方便取用的足够空间,让人感到舒适;又不要太大,以免今后为保持清洁付出太多的劳动;二是环境要好,有利于健康;三是城市设施要配套,生活能够方便;四是通风、采光、朝向、位置、户型要合适,要有足够的舒适度。我的不少朋友买房子时盲目求大,真住进去没多久就后悔了。现在房子又不像过去那么好卖了,于是就空在那里,月月交着物业费。连我都替他们难受。第五就是择邻而居,最好与同一文化层次的人比邻而居。至于“行”,当然首先是方便,因为时间是生命成本,二是费用不能太高。因此,用什么方式出行,买不买车,什么时候买车,就要好好斟酌一番了。

消费是理财的重要环节,“一分钱掰两半花”的日子,老一辈了都经历过,且至今可能都沿袭着节省的习惯;但富裕生活――面对极大丰富的消费品,我们如何选择,如何提高生活质量,如何在理想、欲望与收入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,获得最大的满足,在今天,却是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与年长一代共同面对的问题。

(摘自《〈北京文学〉优秀报告文学精选》,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版,定价:25.00元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